美國再度祭出對中國的高額關稅,財政部長貝森特宣布對中產品加徵125%稅率的消息,儘管表面上看似是貿易工具的升級,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場資本秩序重組前夕的戰略預演。美中之間的角力,已經不再停留於出口盈虧的帳面計算,而是深入國際金融與產業控制的底層結構。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關稅從104%提至125%,邊際效果早已趨近飽和。中國出口商在原有稅負壓力下已難獲利,新的關稅更像是政治語言,意在對內凝聚支持、對外釋放威懾。這種作法,與其說是對貿易逆差的對策,不如說是對「全球資本服從美國」秩序的一次強行校正。

中國並未在第一時間陷入恐慌。當天陸港股齊揚,反映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底氣仍有信任。這種信任並非短期政策帶來的刺激,而是基於中國結構性優勢的長期認知。高儲蓄率、內部債務籌資能力,以及持續的產業升級,使得中國能夠在外部壓力下保持相對自主。而美國則依賴進口與低儲蓄的消費型經濟,貿易戰時間拖得越長,越可能反噬其本土經濟。

此外,美國並未只對中國出手,貝森特所提的「90天暫緩對等關稅」是向各國盟友提出的「個別協商」訊號,本質上是一種外交策略的轉型。與其說這是美國的示好,不如說是「分而治之」的典型操作。川普政府藉此製造多邊壓力的破口,迫使盟國個別表態,重塑美國優先的全球經濟框架。

但國際社會反應並不一致。歐盟通過對美報復性關稅,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反制企圖,但成員國內部仍有政策分歧。義大利偏向和解,加拿大則持強硬立場,這些裂痕恰好給了美國各個擊破的機會。美國試圖重建舊有霸權體系,但全球多極化的趨勢已難逆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早已著手推動「去美元化」與內部資本循環,無論是一帶一路的資產安全網,還是數位人民幣的全球布局,都是對現有美元霸權體系的潛在挑戰。當中國與其他國家同步減持美債時,這不僅動搖美國財政的國際支撐,也預示著一場金融霸權的結構轉變。

川普的關稅政策雖然為其政治動員創造聲勢,但從長期來看,卻可能加速美元體系信任的瓦解。倘若中美脫鉤導致供應鏈重整與內部通膨,美國經濟反而將承受更多壓力。加上川普自身的司法與政治危機,使得貿易強硬路線更像是一場選舉策略下的豪賭,而非穩健的國策選擇。

歸根結柢,這場看似經濟性的貿易戰,其核心其實是全球資本權力的重寫。川普不是單純要對中國加壓,而是試圖讓整個世界重新納入「以美國為中心」的經濟與金融秩序。對中國而言,能否在這場秩序重組中保有戰略韌性、深化對全球南方的連結並鞏固產業鏈優勢,將決定未來十年的競局走向。而對美國來說,以關稅為槓桿重啟霸權榮光,或許只是權宜短線操作,真正的全球資本結構,早已在慢慢從華盛頓移轉至另一個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