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智銘/綜合報導】花蓮縣近海4月3日上午7時58分發生規模7.2強震,地震來襲第一時間,部份縣市民眾的手機都收到「國家級警報」,讓民眾可以儘快避免,然而卻有台北市等七縣市民眾反映,明明地震很大,卻未收到國家級警報,因此質疑政府預報能力不足,事後中央氣象署解釋是因為第一時間判斷這些縣市的震度未來發布警報的標準,但未來擬增加彈性,以便適時發出警報,但也有民眾認為過去也曾有民眾抱怨半夜明明沒有感受到震度,卻收到國家級警報,動輒修正恐引發「狼來了」效應,降低民眾的防災意識。
這次花蓮7.2強震共有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高雄市、屏東縣達標,卻未收到國家級警報,引發爭議。
地震發生後隨即有網友在PTT留言:「全台狂搖國家級警報怎沒響?氣象署回應了」為題,指出氣象署因系統預估震度不到4級,所以沒發出國家級警報,但KNY台灣天氣APP同樣使用氣象署資料,第一時間卻跳出台北震度4級的警報。
網友也紛紛回應:「以前比這個小多了都叫到覺得吵了,今天這個不可能估錯吧」、「以前小地震的時候狂發,現在大地震跟我說不到標準?」、「今天搖10幾次,1次都沒響」、「氣象署本來就很爛啊…常常不準」、「連降雨都預測不好的」。
根據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解釋,地震發生後9秒,針對收到的波預估震度,第1報預估規模6.2,但新北、桃園等地預估震度未達4級標準,所以沒發警報;第2報算出規模為6.8,預估各地震度,新北、桃園也沒達4級,所以第2報也沒發警報。
地震測報中心表示,國家級警報發送條件較嚴格,為地震規模達5.0以上且所在地預估震度達4級以上。未來將提精進方式,除縮短測報時效,同時強化預估震度精確性,以便適時提供強震即時警報。
然而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認為,要改變並不容易,目前警報系統卡在「求快就不準,求準就不快」的困境。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也是目前侷限警報系統的原因;對於氣象署說要縮短報時效又要強化精確度,其實不太容易。
前氣象局長辛在勤也認為,其實台灣的預警系統技術,已經成熟,如果地震預警要又快又準,最好的方法就是得廣設觀測站,但當然就得花更多錢。
退休老師李先生說,去年9月25日,台東縣延平鄉清晨4點35分發生規模3.6,深度8.2公里的極淺層地震,當時最大震度為台東縣達3級、花蓮縣和高雄市地區1級,台南市儘管震度為0,民眾卻在睡夢中收國家級地震警報,不少人被嚇醒,事後大罵政府,批評氣象署,還要求不要隨便發警報,這次花蓮強震,卻以質疑沒收到國家級強震,變成「邊緣人」,感覺政府真的很難做。
上班族陳小姐表示,她不認為動輒發國家級警報是好事,如果下修發布的標準,讓大家覺得警報即使發了,也不會有很大的地震,會造成「狼來了」效應,降低民眾的警覺心,一旦真的發生大地震恐怕會造成更大傷亡。
網友史東表示,如果大家害怕變成「邊緣人」其實還有一款地震APP,「KNY天氣.地震速報」可供參考,裡面內建的地震速報,會倒數震波抵達秒數來警告使用者,據使用過的民眾表示,在發生地震前30秒收到通知,走出家門後才開始震,而其實這套系統過去曾被氣象署證實,資料來源就是來自氣象署,只是這款APP目前只能用在安卓手機,沒有支援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