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智銘/台中報導】新手媽媽「小真」抱著剛出生1個多月的嬰兒接種疫苗,但醫師發現寶寶黃疸症狀頗明顯,媽媽懷疑「是餵母奶引起」,但經醫師比對排便顏色後,察覺狀況有異,趕緊安排抽血及膽道攝影等檢查,果然揪出是膽道閉鎖惹的禍,醫師建議安排手術治療,也提醒家長,寶寶們若滿月時仍有黃疸應儘速就醫檢查。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十分常見的問題之一,最主要的症狀表現就是皮膚和眼睛鞏膜變黃,根據黃疸出現的時間點、黃疸指數上升幅度以及黃疸持續的時間,可將新生兒的黃疸歸類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類。
以前者為例,通常在出生後的第2或第3天才開始出現,於第4至第5天達到高峰,之後就會逐漸消退,但後者則是在出生後兩天內就會出現,原因包括母嬰ABO、RH血型不合、新生兒有先天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母乳哺餵、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等,若是餵母乳所造成,多數寶寶會在哺餵母乳多日後,黃疸症狀逐步減緩並自行消失。
但鄭詩橤指出,由於膽道閉鎖引發的黃疸其出現的時間點和母乳引發的黃疸在時間軸上有重疊而容易被忽略,加上亞洲人較西方人更容易有膽道閉鎖的問題,因此如果能在寶寶出生後45天內完成診斷,且在60天內接受手術治療,比較能得到較佳的預後,故建議寶寶若在滿月時仍有黃疸的狀況,就要盡快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鄭詩橤也建議,寶寶出生後,可在日光或白色燈光下觀察皮膚及糞便顏色,同時比對健兒手冊內的大便卡,特別是在出生後的60天之內,若寶寶的皮膚呈現黃疸現象,眼白也呈現黃色,就需要更仔細比對大便的顏色。
她提醒,正常的大便顏色為黃色或綠色,也就是大便卡上的7至9號,若寶寶有膽道閉鎖因膽汁無法順暢地被排出,大便的顏色會偏灰白色,亦即大便卡1至6號,如果寶寶在滿月時皮膚仍有黃疸的狀況或大便顏色偏灰白色,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