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之勢恐難阻擋 學者擔心出現通貨膨漲

【記者范姜豪/台中報導】在科技大學擔任行銷流通學助理教授的施昌谷博士表示,在新冠疫情侵襲之下,各國檢疫費時,造成貨櫃「多去少回」,形成所謂的運輸不平衡現象,致使產油國因油桶數量不足,無法增加輸出,是造成油價上漲原因之一。疫情也迼成運輸成本大增;加上國際原物料上漲,多頭原因,導致一些國家地區物價上漲,也令人擔心可能出現通膨現象。

台灣近來的多項商品售價上漲,施昌谷認為和疫情有絕對的關係,它造成國際運輸成本的增加,換言之,就是疫情影響運輸,運輸影響經濟。

在運費的高漲下,不少國家都出現物價上漲的情景,甚至已有國家有了通貨膨脹的狀況,有中美洲的國家物價指數驚人的躍升逾百分之十,但該國並未採取大幅升息的手段因應,結果造成貨幣大幅貶值。

台灣一定要以該國的作法為戒,但是「升與不升息」,未來恐怕都是要面對的艱難課題,升不升都很痛苦,升息的缺點之一是造成貸款者負擔增多,例如房貸,依臺灣目前利率計算,只要升息3-4碼,利息就會增加一倍左右;而升息,物價仍會跟著通貨膨漲而有上漲之虞。但不升息也可能出現資金外移、造成貨幣資金不足、產業空洞的問題。

施昌谷認為,由於原物料上漲以及運輸成本的增加,國內物價的上漲之勢已難抵擋,目前要守住的就是「尚可容忍」的物價指數,阻此通膨的到來,綜觀現今的國家,迄今並無解決通貨膨脹的「特效藥」,但可以透過一些手段,使通貨膨脹的傷害降到最低。例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公債政策或者鼓勵國民儲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