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俊明/台中報導】全台近期已有數例孩童確診COVID-19後,引發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台中市政府今日召開疫情線上記者會,特別邀請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出席說明MIS-C症狀、發病時間。王院長表示,MIS-C是染疫後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升治癒率,提醒家長特別留意相關症狀以盡早就醫診治。
令狐副市長表示,近期許多人討論MIS-C對孩童的影響,感謝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王志堯院長來到疫情記者會為市民、家長們解惑,說明孩子們確診後約6週內,有哪些症狀要特別注意。他是英國牛津大學生化免疫博士,學經歷相當豐富。
王院長說明,MIS-C主要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確診COVID-19後6週內,發生年齡介於0至19歲,年齡層以6至12歲最多,孩童若有持續發燒且合併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或頭暈等任一症狀;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孩童有呼吸困難、胸部疼痛或壓迫感、異常行為或是意識混淆、嚴重腹痛、無法喚醒或保持清醒、或膚色、嘴唇、指甲呈現青白、發紫等現象等MIS-C症狀,家長務必要緊急送醫評估。
王院長表示,MIS-C診斷要件為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發燒超過三天且實驗室檢查顯示發炎指數上升,並具至少兩項臨床特徵,如出疹、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低血壓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或腹痛等。另須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臨床表現的感染,包含細菌性敗血症、毒性休克症候群等,呼籲家長務必讓孩童盡快施打疫苗,以減少COVID-19併發症產生。
除MIS-C外,王院長也說明另一個併發症「橫紋肌溶解症」,他說,COVID-19會使肌肉發炎,造成四肢疼痛,感染確診後1週,患者常發生手腳疼痛,是病毒感染後的反應性發炎,可多補充水分及熱敷緩解症狀,但若孩童肌肉疼痛,尿液由類似綠茶色轉變為紅茶色、可樂色,代表肌球蛋白進入腎臟導致出血性發炎,家長務必特別留意,盡早就醫診治。